Loading...
|
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:
http://tustr.lib.tust.edu.tw:8080/ir/handle/987654321/939
|
Title: | 傳統中醫之拔罐療法的燙傷研究 |
Authors: | 賴銀灶 |
Keywords: | 電灸罐、竹火罐、傳統中醫、拔罐、燙傷。 |
Date: | 2012-05-01 |
Issue Date: | 2012-06-28 |
Abstract: | 本論文是利用ANSYS軟體進行數值計算,研究焦點旨在強調「熱」在傳統中醫療法的運用,探討「熱」在施做時是否有燙傷的可能性分析。內容分成二部分,第一部分係以電加熱片設計成的新型電灸罐為研究標的;第二部分則是以傳統中醫經常使用的傳統竹火罐為研究標的,探討新型與傳統的竹筒罐在進行療治時,在罐內的溫度分佈狀態,用以做為安全拔罐療治的參考依據。
在第一部分的研究結果顯示中,電灸罐幾何形狀的縱橫比H/D=1.033,控制溫度與外界溫度比值To/Ta≦8的範圍內,經由計算結果分析得知,新型電灸罐內之高溫前緣均呈凹向下的狀態,皮膚溫度鄰近杯壁溫度比杯中心軸溫度為高,當加熱時間越長,二者之溫度差最高達3.6 ℃。新型電灸罐在6 min左右,皮膚溫度即可達到穩定狀態,加熱片產生之熱量有58.6 %被皮膚表面接收。若要達到引發熱灼傷,即使控制溫度為120 ℃,所需施做時間仍需125 min,因此採用電灸罐拔罐,在正常施做的狀況下,並不會有燙傷皮膚之虞慮。
在第二部分的研究結果顯示,竹火罐在受熱扣在應拔部位後,溫度的降低速率頗為迅速,相對於初始溫度(Ti)分別在60、75及90 ℃、外界溫度(Ta)均設定為20 ℃的計算例,在60 s時,下降幅度平均分別高達35.2%、37.2%及38.6%;稍後下降幅度則變得相當緩慢。竹火罐在剛開始溫度會急劇的下降,主要原因為熱傳導係數過高。熱散逸過快對於拔罐的療效將會有不良的影響,所以傳統使用竹筒罐進行拔罐前,竹火罐必須先用熱水蒸煮,因此又稱為煮罐法或稱煮拔筒法。若欲克服竹筒罐散熱過快的缺點,將竹火罐內塗鍍一層絕熱材料將是最為可行的方法。
本論文主要是對傳統中醫之拔罐對於人體燒燙傷的研究,須大量的閱讀傳統中醫的書籍與資料,又因論文融合數值分析與熱傳遞原理,整篇論文呈現出古今貫通、中西合璧的經典著作。在論文寫作時,特地將有關傳統中醫古書的論述加註注音符號,而在現代醫學、數值分析與熱傳遞原理的專有名詞則加註英文,相信對於論文的論述將更具有說服力。 |
Appears in Collections: | [機電工程系(所)] 學位論文
|
Files in This Item:
File |
Description |
Size | Format | |
傳統中醫之拔罐療法的燙傷研究.pdf | 傳統中醫之拔罐療法的燙傷研究 | 1696Kb | Adobe PDF | 2080 | View/Open |
|
All items in TUST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,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.
|